港版工业大厦华丽变身 为城市添活力

2023-5-19

港版工业大厦华丽变身 为城市添活力


香港商报


  因应工业土地资源稀缺,内地正在探索推进“工业上楼”。香港曾经在20世纪中后期大力发展该模式,该类型建筑物被称为“工厦”。至近年,因应香港产业的进一步转型,港府推出过两次“活化工厦”计划,引导工厦改建为数据中心、写字楼、艺术工作室等用途,冀望为工厦注入新的活力。


  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多个城市近年都在加快推进“工业上楼”,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。所谓“工业上楼”,即汽车可以搭电梯上楼装卸货物,工厂“上下楼”即产业“上下游”,研发人员下楼就可以到生产线直接进行沟通,大大缩短研发周期。在香港,该类型建筑物被称为“工厦”。


  近年香港工厦迅速转型,工厦有了许多新用途。据香港商报记者总结,常见的工厦转型起码有五个新用途,包括(一)转型成为数据中心;(二)重新定位为商厦或商场;(三)改建成为艺术场地;(四)变身楼上汽车维修城;(五)化身成为迷你仓。


  其中,工厦转型成为数据中心备受瞩目。香港去年跃升成为全球第六大数据中心市场,数据中心需求猛增,李嘉诚旗下的长实便在农历新年长假期前,向城规会申请将旗下物流中心全层改建为数据中心。据城规会文件显示,英皇国际持有的屯门两幢工厦同样申请改建为资讯科技及电讯业(数据中心)用途。


  据戴德梁行评估,全港仅有1%至2%工厦适合改建为数据中心,因此工厦大业主都倾向选择重建整栋工厦。


   活化商场有成功有失败


  当中亦有发展商重新包装工厦,重新定位成为商厦或商场。活化为商厦的成功个案亦不少。比如黄竹坑楼龄逾30年的工厦,透过活化政策转型为新型商厦GENESIS、葵涌运通制衣大厦亦于翻新后变成KC100,包括办公室及商场部分,总楼面约30万平方呎,商场部分变身成特卖场(Outlet)。不过,失败的个案亦不在少数。几年前新地曾经想“照板煮碗”购入葵兴站KCC对面的联泰工业大厦,改装成银座式商场life@kcc,可惜效果不如人意。


  此外,政府支持本地艺术创意的发展,当然关注艺术界对创作场地的需求。对于工厦空间的运用,石硖尾的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就是一个好例子。艺术中心由工厂大厦改建而成,以非牟利模式营运,提供完善的展览设施和一个黑盒剧场,有百多个不同形式的艺术工作室,供艺术工作者、艺团租用。


  不过,在工厦变身成为艺术场之路,社会上亦有反对声音。港府于2010年以减低空置率、善用土地资源之名实行活化工厦政策,据差估署资料显示,私人工厂大厦的空置率由2009年的8%下降至2014年的5.6%,期内租金升幅约61.1%,当时就有艺术从业人员提出,到底活化工厦政策是“帮到忙”还是“帮倒忙”?


  洪水桥拟建汽车维修城


  此外,去年施政报告提出,将在元朗和洪水桥推出土地兴建多层工厦,汽车维修行业或是主要“租户”之一。据了解,业界曾与当局赴海外考察汽车维修建设,预料香港可能参考新加坡模式,兴建楼高约十层的汽车维修城,可容纳约600至700家车房,洪水桥有望成为首个试点。


  有别于传统车房,构思中的汽车维修城可提供中央洗车、回收、污水处理等“一条龙”服务,亦可集中零件配送,以及配合未来以电动车作主流的发展方向,估计香港未来需兴建最少五家类似大型维修城始能满足车主需要。


   翻新迷你仓疫下需求增


  过去两年,储存易伙拍黑石基金扫入4幢工厦,改装翻新为全幢迷你仓。储存易集团主席陈启豪在接受本地媒体访问时表示,有意继续在港岛南及新界西物色全幢工厦,务求全方位插旗。他解释称,香港人口密集地区对迷你仓需求殷切,疫下旗下迷你仓需求不但没有减少,反而录得增长,幅度约10%至20%。


  目前,集团旗下有130个据点,提供4万个迷你仓,香港连同新加坡超过200万平方呎迷你仓;而香港每年提供1.8万平方呎新供应,集团占约60%。目前,集团占整体市场份额约30%,随着推出全幢式迷你仓,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扩大。除了传统迷你仓外,集团亦进军大型智能保险箱及红酒仓等业务,力吸高端客户。


   香港工厦存量逐年减少


  仲量联行发表《投资概览︰物流及工业物业市场的蓬勃发展》报告指,自2011年起,香港分层工厦的总存量持续以每年0.6%的比率减少,近3年的新落成量远远未能弥补过去十年显著失去的楼面。


  仲量联行香港物流和工业部主管古嘉豪表示,预计未来工厦存量会继续减少,受惠供应减少,工厦租售价可望上升15%至20%。


   货仓及数据中心需求持续增加


  仲量联行指出,2011年至2021年间,私人分层工厂大厦总存量共减少超过1500万方呎。虽然随着屯门及赤鱲角有新供应于2022及2023年落成,新增楼面将增加约640万方呎,然而,远未能抵销2011年起所累积的工业物业的总存量跌幅。


  “继今年的工业物业落成后,要至2027年才会再有新工业物业落成。由电子商贸及科技发展所带动,市场对货仓、冻仓及数据中心的需求却持续增加,驱使更多投资者追捧具有潜力转作这些用途的货仓及工业物业。”


  古嘉豪预期,未来3年工业物业仍会是最受投资者欢迎的商用投资物业****三项之一,同期工厦价格可望上升15%至20%。他又预期,本地经济逐渐复苏,将进一步带动数据中心的发展。


   香港工厦从兴旺、衰退到再出发


  香港制造业历史悠久,1950年后开始有重大发展,1970年代初期到达顶峰。其后香港工业不断外迁,部分工厦未能物尽其用,因此港府鼓励空置工厂改建用途。


  港府在70年代末相继在新界边远地区拨出土地发展规模较大的工业邨,但由于80年代以来香港工业逐渐式微,这些工业邨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。而市区越来越多人去楼空的工厂大厦,有的拆除再发展,有的则改建成为写字楼,有的就改建成为仓库,还有的至今仍处于空置状态。


  为了回应未来科技创新的发展,港府于2001年成立香港科技园公司,发展位于吐露港公路旁的科学园,作为香港21世纪的现代化工业邨,科学园首两期工程已于2004、2006年完工,馀下的工程已在2016年和2020年完成。


   港府两推活化工厦措施


  2010年4月,港府实施一系列利便旧工厦重建和整幢改装的活化工厦措施,容许15年以上旧工业大厦(工厦)业主,免补地价将整幢工厦改装活化,改装作其他用途,例如改建为写字楼、艺术工作室等,被称为工厦活化1.0版本。工厦活化作商厦后,呎租有近一倍的升幅,由平均呎租约10至16元升至20元水平。


  2018年政府又推出工厦活化2.0。当年施政报告公布3项措施,包括:楼龄逾15年的整幢工厦可按规划用途活化改装,免收补地价和地契豁免书费用,但10%楼面须作文化艺术等指定用途﹔非住宅地带的工厦,可向城规会申请放宽非住用地积比率上限20%,增多的楼面须补地价;整幢工厦改装后可作过渡性房屋,料以5年为一期,毋须向城规会申请。


   活化工厦2.0政策撮要


  1.地政总署接受业主申请改装位于“商业”、“其他指定用途”注明“商贸” 及“工业”地带内而楼龄15年或以上的整幢工厦,作符合规划的用途,免收地契豁免书费用。惟建议加入额外条件,即申请者须将10%楼面用于政府指定的用途。


  2.为推动重建1987年前落成的工厦,容许位于主要市区及新市镇的非“住宅”地带的工厦重建项目放宽最高核准非住用地积比率,上限为20%。不过,申请须在限时3年内向城规会提出,并须在获批后于指定时间内完成契约修订。


  3.业主如利用已经或即将整幢改装位于“商贸”、“商业”、“综合发展区”及“住宅”地带的工厦作非工业用途,并在改装后将整幢或部分楼层用作过渡性房屋,政府会弹性处理规划及楼宇设计等规定,并免收地契豁免书费用。


  4.鼓励业主与非政府机构合作,提供过渡性房屋给未获分配公屋或有其他需要的基层市民,运房局辖下专责小组将就相关项目提供一站式统筹支援。


   专家观点


  华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杨玉川:工厦转商场,最终失败的原因还是市场的需求量,零售业竞争相对激烈,大环境导致。


 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前经济学家廖群:香港今后更多是往科创发展,所以转型如果能和科创行业结合,会发展得更长远。


  利嘉阁地产研究部主管陈海潮:具体工厦如何活化,考虑因素更多的是因地制宜。


  香港汽车会会长李耀培:香港工厂大厦愈来愈少,物色维修城选址有困难,依赖政府拨地,“楼上住人、楼下维修很危险”。


   文/香港商报记者 姚一鹤、韩濠昕